ip代理池的設計過程
如果對于網絡爬蟲還是比較新接觸的用戶,可能不太明白這是什么意思。在瀏覽一些爬蟲技術網站的時候,ip代理池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,下面ip代理通過代理池的設計流程,來給大家分解介紹。
IP代理池設計由四部分組成:
ProxyGetter:
代理獲取接口,網上找到免費IP的提供商,每調用一次就會抓取網站的最新代理放入DB,可自行添加額外的代理獲取接口;
DB:
用于存放ip代理,現在暫時只支持SSDB。至于為什么選擇SSDB,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文章,個人覺得SSDB是個不錯的Redis替代方案,如果你沒有用過SSDB,安裝起來也很簡單。
Schedule:
計劃任務用戶定時去檢測DB中的代理可用性,刪除不可用的代理。同時也會主動通過ProxyGetter去獲取最新代理放入DB。
ProxyApi:
代理池的外部接口,由于現在這么代理池功能比較簡單,花兩個小時看了下Flask,愉快的決定用Flask搞定。功能是給爬蟲提供get/delete/refresh等接口,方便爬蟲直接使用。
到了代碼模塊:
Python中高層次的數據結構,動態類型和動態綁定,使得它非常適合于快速應用開發,也適合于作為膠水語言連接已有的軟件部件。用Python來搞這個ip代理池也很簡單,代碼分為6個模塊:
Api:
api接口相關代碼,目前api是由Flask實現,代碼也非常簡單。客戶端請求傳給Flask,Flask調用ProxyManager中的實現,包括get/delete/refresh/get_all。
Manager:
get/delete/refresh/get_all等接口的具體實現類,目前代理池只負責管理proxy,日后可能會有更多功能,比如代理和爬蟲的綁定,代理和賬號的綁定等等。
DB:
數據庫相關代碼,目前數據庫是采用SSDB。代碼用工廠模式實現,方便日后擴展其他類型數據庫。
Schedule:
定時任務相關代碼,現在只是實現定時去刷新代碼,并驗證可用代理,采用多進程方式。
ProxyGetter:
代理獲取的相關代碼,目前抓取了快代理、代理66、有代理、西刺代理、guobanjia這個五個網站的免費代理,經測試這個5個網站每天更新的可用代理只有六七十個,當然也支持自己擴展代理接口。
Util:
存放一些公共的模塊方法或函數,包含GetConfig:讀取配置文件config.ini的類,ConfigParse:集成重寫ConfigParser的類,使其對大小寫敏感,Singleton:實現單例,LazyProperty:實現類屬性惰性計算。
其他文件:
配置文件:Config.ini,數據庫配置和代理獲取接口配置,可以在GetFreeProxy中添加新的代理獲取方法,并在Config.ini中注冊即可使用。
上面就是ip代理池的組成部分,這樣分解之后,相信大家也能夠直觀認識到代理池了。當然了,大家也可以直接用付費ip代理提取搭建。